小爸爸遇見大師們 – 親職教育課程心得分享

小爸爸遇見大師們

士箱幼兒園 親職教育課程心得分享

湘甯爸爸

女兒湘甯就讀的士箱幼兒園,於民國105年開始每學期都會舉辦親職教育課。首先在105年9月2日就邀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暨兒童哲學專家 楊茂秀 教授來幼兒園教學,106年3月17日陸續又邀請到非常知名親子專欄作家暨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 教授、同年9月15日邀請臺北市立大學教授暨兒童氣質及兒童發展評量專家的王珮玲 教授、107年3月16日邀請藝術基地教育中心藝術治療課程教師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徐裕翔 藝術教師 (女兒湘甯非常欣賞的美術老師)等。這些在幼兒教育界各有所長的大師來前對老師及家長們授課。事後了解這些教授的背景跟知名度後,我曾經非常驚訝及感到幸運。為何隱藏在樹林地區巷弄裡一家非連鎖大型幼教機構能邀請到這些大師前來對師親授課,後來領悟如果不是羅綿絨園長的人脈以及董事長願意出資真誠邀請這些大師級的教授前來授課,我們如何能在這樹林地區這個小小的園地裡能遇到大師們。

這個難能可貴讓大師授課機會,個人當然不會錯過!更利用這機會向親子教育方面的專家學習及討教,也將教育小孩上實際問題請教大師們。個人除了每次都準時參加專心聆聽外,個人也有做一些紀錄的習慣。結果又被羅園長發現再次邀請我來做個整理及分享,我將會用標題條列式撰寫分享所學到的重點。會分別以四位教授上課個人學到的內容重點,以及個人問題摘要及教授的回答做整理分享。

105年9月2日 楊茂秀 教授 用說故事的方式教親師來說故事
楊教授用輕鬆且有趣的方式,說他自身及親子互動的哲學與智慧故事。他說了許多類似大智若魚(Big Fish)電影一般的如真似幻的故事,其中有家長問楊教授這些故事都是真的嗎?大師反問,甚麼不是真的?故事就是故事,故事是你真實的感受與經歷。重點不在故事的內容有幾成屬實,故事內容沒那麼重要,而是如何說故事讓人想聽下去。引人入勝、絲絲入扣 能想像出故事的畫面,傳達你要溝通的目的。故事再精彩你不懂如何去說,沒人想聽都是枉然。我在楊教授身上最大的收穫,是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像本故事書。最真切的人生歷練是最難人可貴的故事、是可閱讀、可被吸取經驗的機會,如何記錄自己的自身故事傳承下去給下一代。這可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親子教育材料,也是最棒的!最真切的動人故事。
藝術講師蔣勳教授也說過,對一個人最深刻的記憶不是來自影像、味道、體溫,而是讓你在記憶中能迴盪長久的聲音。你試回想在幼兒時母親對你關懷的聲音、吟唱的安眠曲、教你的童謠或說床邊故事的聲音,都是藉由聲音勾勒出畫面不是嗎?所以父母們要多花時間對孩子們說故事,讓孩子們記住你們這是必要做的。
Q:請教楊教授年紀都這樣大了,為何都還能記得小時候的事情?
A:楊教授回答:忘記就讓它忘記,因為不深刻也不那麼重要了。但如果你還記得有趣的事但只有片段,可以記得家庭其實像棵樹。你們可以多找找長輩聽聽他說故事,藉此來找回你們的兒時記憶。家的這棵樹一定要靠故事來傳承、來挖掘,勾勒出屬於你們自己家族的大樹。

106年3月17日 洪蘭 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告訴我們育兒的真相!
洪教授告訴我們父母制定的規矩與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這些規範形成一種形式讓孩子有安全感。還有讓人能成功的特質不是IQ智商及Grade Point Average,而是誠信Integrity、毅力Perseverance、自我控制Self-Control,除此管教的教材外洪教授讓我們看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一隻幼猴出生後離親的實驗讓我非常深刻。讓我們知道”有奶便是娘”是一個嚴重的誤會,但映證了一句台灣俚語”生的放一邊,養的功勞卡大天”。因此父母們趕快拿掉藉口好好的多花時間陪伴小孩成長,別再以為物質、舒適環境、花錢上才藝班的提供就以為是教養了。
Q:如何讓孩子遇到學習挫折感的克服與學習恆心的保持?
A:洪教授再次強調身教外,對於多媒體產品的刺激如電視、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給予是嚴重的學習阻礙。多陪伴小孩一起去克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及親子共讀都是學習的關鍵,陪伴及關心是教育孩子的不二法門。

106年9月15日 王珮玲 教授 環境荷爾蒙危害與塑造孩子的氣質
Q:孩子對學習的挫折容忍度與克服學習困難的勇氣?
A:王教授也強調孩子的飲食及餐具、玩具塑化劑的父母的把關及多喝水來代謝,攸關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問題。再次提醒多媒體產品的刺激如電視、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給予是嚴重的學習阻礙。藉由陪伴及溝通去了解孩子的氣質導向,藉由孩子的氣質去輔導去建立好的氣質。

107年3月16日 徐裕翔 教師 借由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陪伴,了解及教育孩子
因為芋頭老師是少數的藝術治療老師,他特別強調不能藉由一個人的創作及繪畫結果去解析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借由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陪伴去了解及教育孩子,運用一個在創作及畫畫的過程中建立一個溝通機制。去了解及關注創作人的創作過程與呈現的手法,去打開一個渠道去了解一個人的心裡想法。中間再次強調是全程陪伴去了解及關注一個人的想法與創作中當時的心理狀態,創作只是溝通的方式一種。不能用結果去解構某個人的心理,這是這次我最有收穫的一個部分。
Q:芋頭老師您為何這樣會畫畫?(這次是為女兒湘甯問老師的問題)
A: 孩子簡單問題,芋頭老師卻很認真思索及回答。芋頭老師說年紀愈大,世俗框架愈深。創作限制也越來越被自己拘束,要創作出感動自己的作品越來越難。只要孩子們有”勇氣”的持續創作、畫畫下去,他相信孩子的作品一定比老師的作品更棒。

最後歸類總結四位大師對我這位小爸爸及給各位父母的啟示,其實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就“用心陪伴、用心陪伴、用心陪伴”。因為很重要所以連說三次!但現代父母也很多難做到這點。我們本身是比較幸運能實踐外,另外就是”取捨”的問題了。本身也可以多花時間及精力選擇賺取更多收入的機會,但這樣一來大部分時間就要花費在工作上及追求物質與虛榮。我深深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他們的成長只有一次能陪伴的就是這幾年了。錯過了!是你們百般藉口不理他們在先,等他們不需要你們時,他們就不會再理你們囉!

2018/3/20 湘甯爸爸筆

1 關於 “小爸爸遇見大師們 – 親職教育課程心得分享”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新北市士箱幼兒園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班親會暨親職教育 107.3.16 | 士箱幼兒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